0.小丑竟是我自己

这是篇心血来潮的短文,但是它却乘载了我极大的想望。它是对前日朋友圈牢骚的回应,上个月黑岛辩论公开课的回顾,还有六年前(来)推广错误辩论理念的反省:什么样的立论才能称得上是“好的立论”?——我想要对这个问题重新给出一个答案。

六年前,我是这么说的:定义扣判准,战场切例外,论证拖时间。

我不敢往自己脸上贴金,说我的文字有多大影响力,但是我想,它确实是有些影响的。

就像郭航初在这篇回答中,他说:“我记得在我大三的时候曾经看到我非常欣赏的一位辩手张子龙学长写的一篇文章,大意是教给大家什么是好的立论,其中有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定义扣判准,战场切例外”,当时的我以为比赛只能从后续的论点去入手,却没有想到辩论中前提的营造很多时候可以帮助你厘清很多概念,并且帮你处理掉许许多多原本棘手的例外情况,换言之,就是可以帮你创造一个有利于你的讨论语境。”

1.我会赢和有意义

这就是很明显的,从“公允构架”到“局部切割”的认知转变:**原来比赛不只能从“后续的论点”入手,还能从“前提”处理掉棘手的例外。**当然,这不是我的新发明,毕竟“公允构架”和“局部切割”的用语就是来自熊浩学长,但问题是,这其中却有极大的区别。

对熊浩学长而言,所谓“公允构架”是指**“社会科学意义”的辩论,而“局部切割”是指“人文学术意义”**的辩论。具体来说,以“影视作品应该/不应该翻拍?”为例,前者的架构会是双方各提初“判准”并论证影视作品翻拍的“利弊”,例如翻拍到底是爷青回?还是毁童年?而后者则是提出完全不同的“观点”,不再争执“翻拍是否有利于经典作品?”而是直指“翻拍是否恰恰为所有艺术创作之本质?”

同样的观念,黄执中学长认为是**“新资讯”“新观念”**的区别:前者,是透过资讯堆叠指出“一般人在两难时所『不知道』或『没考虑到』的得失”;而后者,是“重新诠释辩题中的那个『一般人的理解』,从中挖出一层新意义”——然而他也特别强调,尽管从表面来看,这样做会让人产生“定义自身就应该对己方有利,对己方立场有帮助作用”的认知(例如所有艺术都是翻拍,那么自然,作为艺术的一分子,影视作品也应该/不得不翻拍。)这其中却有关键的差别:对己方有利,不是指“在此定义下,我会赢”,而是指“在此定义下,辩题会有新意义”。

“定义扣判准,战场切例外,论证拖时间”恰恰说的是前者,而非后者。

2.假比较和找相对

更进一步来说,即便是“公允构架”也有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

就如“局部切割”存在有“在此定义下,我会赢”和“在此定义下,辩题会有新意义”的不同同,在“公允构架”的比较里面也有**“假比较”“找相对”**的不同。

首先,何谓假比较?对此,我也写过两篇文章它们分别是〈2016新国辩复赛第三场 - 王肇麟质询〉〈辩论絮语:论点的分类、排序还有打平〉。简单来说,就是在“一般人的理解”找出正反方的利弊(优势)然后想办法借由**“论点分类和排序的技巧”**使得某方获得场面上的优势。

举例来说,在“美国应该/不应该在民间实施禁枪?”这个题目中,正方应该论证的是“A因为枪枝受伤”的人数远比“B因为枪枝自卫”的人数还要高,但是在小结的时候,小霸王却将前者区分为“A1坏人有意伤人”和“A2意外伤亡”,并主张A1和B应该一起比较,A2另外比较,这就是一种假比较——这是个可以适度使用的技术(就像这个例子),但是不应该成为立论的框架。

其次,何谓找相对?不同于“有人因为枪枝受到伤害,就有人因为枪枝免于伤害,有人翻拍影视作品成功,就有人翻拍影视作品失败”的找相反是找到一件事情的**“不同后果/新资讯”,并指出这些后果有利也有弊;找相对是从“相同后果/资讯”**中,找出能够反转利弊的新观念:所以公平的相反是效率、自由的相反是安全 、正义的相反是宽恕。

3.抢推定和拼说服

我想,说到这里,问题也就很清楚了。就像第三届新国辩决赛,熊浩学长在讲评所说,公允构架是所有辩论队都会的。但是他没说的是,这是所有人都会的,也是所有人都不喜欢的。只因为,找相反是笨功夫,大家都不喜欢——不喜欢怎么办?很简单,两个办法:切割或打平。

但是切割有“因为我会赢”的切割,也有“因为有意义”的切割;打平也有“假比较”的打平和“找相对”的打平。或者说的更简单一点:不想要停留在堆砌新资讯的“社会科学意义”的辩论,你可以选择提供具有人文学术意义的观点,也可以选择定义头铁的地板论。

为什么会有辩论八股?为什么辩论无法成为一项受人尊重的活动?这就是我的答案。